你是否有過在某些時刻需要用到以前閱讀過的書或文章資料時,卻發現自己忘記資料放在哪了?你是否有在需要寫作時,發現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透過一個簡單的系統,就能將你所學所想所看過的知識,變成你強而有力的鷹架,洞見別人所沒發現的事物,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一、作者介紹
本書是由德國教育哲學講師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 所著作,書中主要是探究卡片盒筆記的運作原理及其背後龐大的知識系統是如何產生的。
二、什麼是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是由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所發明,他藉由這套筆記法一生寫過70種不同主題的專書、400篇以上的論文,而這僅是透過一套簡單的系統,就能幫助我們將學習、思考及寫作結合在一起。
這套系統是由以下三種筆記再透過索引相互連結組成:
(一)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許多的洞見及想法會在平常生活時就突然蹦出來,我們需要隨時把這些想法紀錄下來,因為這些想法往往稍縱即逝,過一會就忘記了。
(二)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
將我們閱讀的書籍或文章內容,用自己話加以筆記,並附上參考資料的出處,最後會變成一個參考資料系統。
(三)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透過靈感筆記及文獻筆記的內容,會激發出新的想法或見解,再用完整簡潔的句子寫下,就成了一個卡片盒筆記,接著就可以把已經整理過的靈感筆記丟掉,並將文獻筆記放入參考系統裡。
(四)建立索引或連結:
在每一則筆記永久筆記加上索引或使用筆記軟體建立雙向連結,以方便日後查找相互關聯的筆記。
最後這些筆記會成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且「由下而上」慢慢堆積發展出新的主題或問題,藉由這些主題及問題,促使我們再去閱讀、蒐集資料加強論點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寫下更多則筆記,使這個知識網不斷擴大,這套系統會將我們所學所思考的所有知識及想法,依照自己的邏輯彙集成一個有效的資料庫。
三、卡片盒筆記的四大原則
(一)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
當我們以寫作為目的,來閱讀、參加講座或上課時,就能夠更專注及投入當下需掌握住的重點及問題,使我們能更有效的學習。
將寫下來的資訊與卡片盒筆記的內容相互連結後,就能夠區分「看似不錯」及「真正優質」的論點,因為這些筆記再經過思考後,才能將真正重要的論點保存下來。
(二)簡單最重要:
傳統的筆記法是當我們閱讀到重點時就用筆註記、將心得寫在旁邊、看到不錯的文章就把它儲存下來,但這些筆記終究是以不同的方式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當未來我們需要這些資料及筆記時,大腦往往都會遺忘它們存放的地方;而卡片盒筆記法則是將每一則筆記以相同的格式存放在卡片盒裡,因此我們需要的應該是透過一套簡單的系統,將我們所遺忘的想法及資料呈現出來,讓大腦專注在思考上面,而不是記憶。
(三)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我們所寫的文章、想出的主題、問題、研究計畫,都是從以往我們閱讀及學習的資料所汲取想法,因此寫作是從一開始閱讀然後寫下筆記,從中發現新的想法或問題再去閱讀並寫下筆記,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
(四)讓工作帶領你往前:
若工作本身能產生回饋,就能讓我們更從容的去面對各種任務,不需要透過外在的獎賞來誘使我們工作,因此工作本身若就具有激勵或獎勵的機制,就是一個好的工作流程,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而永久筆記就是一個正向循環,因為當我們寫下自己思考的過程,會發現與其他筆記產生共鳴或矛盾之處,藉此檢視自己是否思考透徹或需要做修正的地方,這就是筆記帶給我們的回饋。
四、實行卡片盒筆記容易犯的3個錯誤
(一)把所有筆記視為「永久筆記」:
這會造成真正重要的筆記被淹沒在你所有的筆記裡,資料庫裡也會變得雜亂無章,最後會無法透過這些筆記產出新的文章或想法。
(二)只收集與專案計畫有關的筆記:
先決定要寫的主題,再去收集所有相關的資料,最後會發現每當有ㄧ個新的專案計畫,就必須重頭開始收集資料,這會讓資料間無法產生連結,且你的想法也無法繼續延伸。
(三)把所有筆記視為「靈感筆記」:
隨手寫下的靈感筆記,若未加以分類整理,最後會變成一團散沙,在需要資料或產生新的想法時,會發現這些筆記毫無作用。
五、卡片盒筆記的特點
以下七點是我從書中整理出卡片盒筆記的特點:
(一)高產出:
卡片盒筆記法透過每一則筆記之間相互連結,會產生源源不斷新的想法或議題,讓我們擁有高效產出的能力。
(二)彌補大腦限制:
卡片盒筆記法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可以整合我們所學到看到的所有資訊,幫助我們思考,彌補我們大腦空間的限制。
(三)避免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係指大腦會只會搜尋支持自己觀點、見解及想法的資料,這會使我們無法從其他角度來了解事情的全面,藉以產生獨特的見解;卡片盒筆記法透過由下而上堆疊筆記的方式,來釐出想要探討的主題或結論,會使我們去尋找所有相關的資料,而非只有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但傳統的線性寫作流程是先決定主題再找資料,會使我們只尋找支持自己主題的資料,因此傳統的寫作流程會導致嚴重的確認偏誤。
(四)幫助我們真正學會知識:
正確的學習代表的是理解,而理解是指用有意義的方式,連結到已知的知識。
藉由寫作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了解某事,唯有經過思考並透過自己的話重述才是真正的理解,且這樣的學習方式只要有正確的提示加以觸發,就能藉由筆記間的連結發現其中所蘊含更廣泛的意義,因此卡片盒筆記法能幫助我們整理思路、產生連結及真正學會知識,也能夠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理解或還沒學會的事物。
(五)產生更優質的見解:
將卡片盒裡的筆記相互比較,有助於發現其中相互矛盾或對立的地方,藉此幫助我們找出更精闢的見解,只要持續將筆記相互連結,用不同的角度檢視舊有的筆記,除了可以幫助我們修正以往的想法或進一步擴充,或許也會發現同一個論點能用不同的實驗證明得出一樣的結果,這幫助我們在闡述一項論點時,能比別人用更獨特的切入點來陳述。
(六)限制更能產生創意:
卡片盒筆記的限制在於,一則筆記只能寫下一個重點、想法或觀點,也因為這樣的限制反而能讓我們的思考與創意蓬勃發展,因為過多選擇反而會消耗我們更多精力造成「自我耗損」的現象,想想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的限制下,我們就能創造出那麽多的單字與句子,使我們發展出相互溝通的語言,在科學實驗中若沒有設定假設條件,是沒有辦法加以比較或進行實驗的;因此若沒有限制,太多的選項,反而會無法做出決定,找出其中值得發展的內容,而卡片盒筆記法能迫使我們做出區別,讓差異之處顯現出來,藉此產生更多創意。
(七)發現思考漏洞:
將筆記相互比較可以找出其差異,卻無法幫助我們發現遺漏的部分,因此透過自問:「有甚麼地方是我沒有看到,但卻是相關的?」或是「反事實思維」,將過去已發生的事,提出與事實相反的假設,來解決思考漏洞的問題。
在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請數學家亞伯拉罕.沃德評估飛機機體最常中彈之處,便能在該處加裝更多防護裝甲,但亞伯拉罕.沃德卻建議在返航飛機上沒有中彈的地方加裝裝甲,這是因為飛機最該被保護的地方中彈了,才導致那些中彈的飛機無法返航,因此沒有中彈的地方才是最需要被保護的,而英國皇家空軍卻沒有將無法返航的那些飛機考量進去,他們只考量自己所看到的。
透過文字將理解的內容寫下來,能幫助我們確認自己所理解的是否與內容所講的一樣,並在寫下來的過程中自問有什麼是漏掉的,將此培養成一種習慣,就能減少思考漏洞的問題及提升提問的技巧。
六、結語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採用obsidian這套筆記軟體,來建置我的卡片盒筆記系統,因為這套軟體是免費的且裡面有強大的雙向連結的功能,可以將筆記之間做有效的連結,並自動建立關聯圖,幫助我們在思考主題時,能馬上看出所有相關聯的素材,但缺點在於要在其他裝置同步需要付費,且在使用這套軟體之前需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markdown語法,因此我平常會將看到、讀到、想到或新學到的知識記錄在Notion裡,回家後再把這些筆記分類整理成卡片盒筆記,而markdown語法也只需要掌握幾項基本常用的語法就行了,並不會太困難。
在我們開始寫下的那一刻,學習的按鈕才真正啟動,如同在《高產出的本事》所提到的,想要高產出的關鍵在於「先輸出,再輸入」,唯有寫下筆記,才能發現問題、產生洞見及確認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而在建立這套資料庫的同時,也能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在哪,使我們在學習的旅途上充滿快樂並持續下去。
金石堂:https://tinyurl.com/y2aynubh
Rakuten kobo:https://tinyurl.com/y2awm54j